随着软件应用范围的不断扩大,软件质量问题日益凸显。为了保证软件的质量,人们逐渐提出了软件质量模型。软件质量模型是对软件质量属性的可度量性、可预测性、可控性等方面的描述和表达,是衡量软件质量的重要工具。
软件质量模型的角度分析
从不同的角度来看,软件质量模型可以分为三类:结构模型、过程模型和特征模型。
1. 结构模型
结构模型是指从软件内部结构和组成部分来描述软件质量的模型。它包括数据流图模型、状态转移模型、控制流图模型、决策表模型等。结构模型通过对软件细节的分析,使质量从实现意义上得到保证。
2. 过程模型
过程模型是指从软件开发过程中对软件质量的管理和控制来描述软件质量的模型。它包括能力成熟度模型(CMM)、能力成熟度模型集成(CMMI)、ISO9000等。过程模型通过对软件开发全过程的管理,提高软件质量的可控性。
3. 特征模型
特征模型是指从软件用户角度来描述软件质量的模型。它包括ISO标准 9126、ISO/IEC”。42010、NIST等。特征模型主要关注的是用户的需求和满意度,是软件质量保证的最终输出。
软件质量模型的关键因素
了解软件质量模型,必须知道其关键因素:
1. 可用性
软件的可用性是指软件的易用性、学习难易度、易理解性、界面美观等因素。高可用性的软件可以减轻用户学习负担,提高用户体验。
2. 可靠性
软件的可靠性是指软件在特定环境下能够保持稳定运行的能力。高可靠性可以减少软件故障,保证系统的可用性。
3. 易维护性
软件易维护性指遇到错误或需要修改时的成本,包括代码清晰度、模块化等。易维护性的提高可以降低修复成本及修改成本,提高软件质量的可控性。
4. 安全性
软件安全性是指软件的保密性、完整性、可用性。高安全性的软件可以有效防止安全威胁,保护用户的数据安全。
软件质量模型的发展
随着软件复杂度的不断提高,对模型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传统的软件质量模型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复杂软件的质量保证需求。因此,在多年的实践中,软件质量模型不断发展壮大,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1. 灵活性
新型软件质量模型注重用户需求的满足而非关注实现细节,因此需要具备高度的灵活性。为了提高软件质量评估的准确性,软件质量模型应该是可定制的、可扩展的,以适应不同应用场景下的评价需求。
2. 自适应
新型软件质量模型应该能够自适应不同特征的软件质量评估,应对数据不确定性,采用智能算法和机器学习技术等,提高软件质量模型的自适应性。
扫码咨询 领取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