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暴潮通常分为哪两类?
风暴潮是一种由极端天气条件引发的海洋现象。在强风作用和低气压的影响下,建立在海面上的巨浪会扰动潮汐造成的水位,导致海水的急剧上升。这种现象被称为风暴潮,它常常会给沿海地区带来极大的破坏。风暴潮通常分为哪两类?让我们从多个角度分析。
从形成原理来看,风暴潮分为两大类:风暴增水和风暴引潮。
风暴增水是指强风作用下引起的海面水位上升。当强风不断吹向一个海岸时,海水会因为风向叠加而堆积,从而形成风暴增水。风暴增水的高度受到风力和风向的影响,这种现象的危害主要表现在洪水、海啸等灾害上。近年来发生的菲律宾洪灾、印尼海啸等事件都与风暴增水有关。
风暴引潮是指因为强风作用下,引起水面波动而造成的潮汐异常。强风会把海水吹到远离沿岸的地方,这会引起海水下沉,如此往复地不断变化,最终会形成风暴引潮。因为潮汐的不断变化,加上强风的作用,风暴引潮的高度更大、频率更高。在中国海岸线上,黄海、东海、南海等地的沿海城镇都曾经遭受过风暴引潮的袭击。
从危害程度来看,风暴潮也可以分为两类:小型和大型。
小型风暴潮一般是指风暴产生的潮汐异常。这种情况下,潮汐的影响被强风抵消,导致风暴潮的高度较低,危害较小。一些小型风暴潮可能会引起一些轻微的海上交通受阻、休闲设施受损等小规模影响。
大型风暴潮一般是指风暴引潮。这种情况下,潮汐与风力相结合,风暴潮的高度会远远超过一般的海水位差,在沿海地区形成巨浪、海水淹没、建筑物倒塌等严重影响。大型风暴潮已经造成很多灾害,如2013年菲律宾发生的“海燕”台风,就因风暴引潮导致了严重的洪水和海啸。
总结一下,风暴潮通常分为两类:风暴增水和风暴引潮,同时又可根据其危害程度分型为小型和大型。这种自然现象对沿海地区造成的破坏是难以预测的,因此需要针对性地加强防范措施,避免不必要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扫码咨询 领取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