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安全问题日益突出,为了保障国家信息安全以及个人隐私安全,我国自2017年开始实施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制度(以下简称“等保制度”),而网络安全等级保护等级的划分则是等保制度的基础。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网络安全等级保护等级划分进行分析。
一、网络安全等级保护等级的划分标准
等保制度将网络安全等级划分为5个等级,分别为一级、二级、三级、四级和五级,其中一级最高,五级最低。划分等级的标准主要包括三个方面:风险等级、保护差距、关键信息系统等级。风险等级指的是系统面临的安全风险等级,越高级别的系统风险等级越高;保护差距指的是系统目前存在的安全漏洞、薄弱环节等情况,保护措施越完备,则等级越高;关键信息系统等级则根据系统的关键程度以及影响范围来确定。
二、各级别保护要求的主要区别
在等保制度下,不同等级系统的保护要求有所不同。一级系统要求具有核心密码应用技术、最高可信计算机系统等高级别技术保障能力,以及去中心化的综合防护措施。二三级别系统要求必须按照国家、行业或者领域标准实现安全保护,其中三级系统需要具有安全审计功能、数据备份与恢复功能等。四五级别系统则主要需要保护系统运行的基本安全与正常秩序,要求较低。
三、等级划分与企业的实际需求
企业根据自身信息系统的风险等级、保护差距以及关键信息系统等级对其进行等级划分,以制订相应的保护措施。对于一些关键信息系统,如金融、电力、交通等行业,一般需要按照等保制度实施二级及以上的安全保护等级,而对于不涉及重要信息的企业,则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等级的保护方案。
四、等保制度的实施面临的问题
等保制度的实施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其中一个主要问题就是等保制度在推行的过程中,政策法规、技术规范等出台的速度跟不上技术发展、信息安全风险增加的速度,造成实际保护措施滞后于安全风险威胁进展。此外,一些企业对于安全保护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致使安全意识未普及,保护措施无法到位。
扫码咨询 领取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