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企业经营过程中,审计是为了发现潜在的企业风险,为企业减少风险提供支持,而提供风险的判断和分析。审计质量的好坏,关系到企业的经营风险,企业的形象和信誉等多方面。那么,审计质量用什么衡量呢?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分析。
一、法律法规层面
审计是对企业财务状况及其公告的监督审核工作,是法律法规赋予注册会计师的职责。因此,审计质量的衡量是基于法律法规层面的合规度和规范性。
首先,工作人员需要熟悉所在国家的审计法律和法规,能够能够正确履行审计职责和义务。其次,审计前,应对被审计对象的会计制度和财务报表进行严格检查,确保进行审计工作的基本条件,制定有针对性的审计计划并按照计划执行;最后,在审计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到整个审计过程的规范性、客观性、证据的充分性以及报告的准确性等因素,确保审计结果可靠。
二、专业水平层面
审计师应该拥有相应的资格、学历和经验,具备熟练而全面的审计知识和技能,才能保障审计质量。因此,审计质量的衡量是基于专业水平层面的可靠性和发现性。
首先,审计人员应该掌握扎实的会计学理论和知识,展现出比较高的技术水平。其次,对于被审计对象的相关行业及其财务运作情况,审计师都要有较好的了解,有发现隐患的意识和能力。最后,在审计过程中,审计师需要严格执行国际和国内的审计准则和规范,及时发现与上报违规行为的痕迹,加强对财务报表的审查,保障审计结果的可靠性。
三、审计结果验证层面
审计人员虽然可以遵循一定的标准和准则进行审计,但是审计的结果是否真实反映了企业的财务状况,是需要验证的。因此,审计质量的衡量是基于审计结果验证的延续性和持续性。
审计结果验证的过程就是对审计结果进行二次审查的过程,包括管理层对审计报告的核实、内部审计的进一步检验等手段,这些都可以作为审计结果验证的事实。同时,需从被审计对象的反应、认可、运作并从企业的治理结构等方面进行考量。
综上所述,审计质量以法律法规、专业水平、审计结果验证三方面的衡量为基础,具体包括合规度、规范性、可靠性、发现性、延续性和持续性。在实际审计工作中,审计人员需要严格遵守这些衡量标准,以保证审计的质量和客户的满意度。
扫码咨询 领取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