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环境标准体系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环境保护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环境标准体系是环境保护的基础,它对监管、管理、评估、决策和行动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将从现状、问题和对策三个方面,对我国环境标准体系进行分析。
现状
我国环境标准体系建设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期,形成了以《中国国家标准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等12个标准为核心,对环境质量和污染物排放标准进行了初步规定的环境标准体系;第二阶段是90年代后期到21世纪初,逐步形成了《大气环境质量标准》、《水环境质量标准》等核心标准的环境标准体系;第三阶段是21世纪初至今,各类环境标准跨足了生态、健康等多方面,标准数量不断增加。
目前,我国环境标准体系已初具规模并成为了一个比较完善的体系。其中包括国家标准、地方标准和行业标准等多个方面。国家标准覆盖了大气、水、土壤、噪声、固体废弃物、危险废物、有机物质管理、农药和化肥等多个领域,建立了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污染源排放标准、环境管理标准等多个部分。
问题
虽然我国环境标准体系已初步具备了完整性和规模优势,但在实际应用中还存在许多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标准制定滞后。我国环境标准体系的制定和更新速度较慢,许多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环境管理标准落后于国家标准。这些标准不仅难以适应当地的实际情况,还可能导致环境质量问题。
其次,标准检测方法不完善。目前许多环境标准的检测方法仍然存在不足,如无法满足快速分析要求、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不高等。
最后,标准执行缺乏有效管控。标准执行和监管存在很大缺口,从而影响了环境标准的有效实施。同时,一些企业在生产经营中,对环境标准缺乏足够的重视,违规排放污染物。
对策
为了解决我国环境标准体系中存在的问题,提高环境标准质量水平,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加强标准制定和修订。在标准制定和修订中,应当注重科学、实证和创新。对于企业或地方性标准,要保持与相应国家标准的同步性,并考虑当地情况,制定更具实效性的标准。
其次,加强检测方法的创新。研发更先进、更高效的标准检测技术和设备,提高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最后,加强环境标准执行和监管力度。实现企业自监管和监管部门的联动管理,加大对环境违法的处罚力度,实施“绿色金融”等环境标准绩效评价机制。从而有效保护环境,推动长期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扫码咨询 领取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