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赛考试网
首页 > 软考 > 网络工程师

需求分析的三种模型

希赛网 2024-05-11 15:11:12

需求分析是软件开发的第一步,是对客户需要的理解和明确,是指明问题或需要的途径,同时也是环节中最复杂和变动频繁的阶段。需求分析过程中,为了规范、标准化和系统化,可以采用多种模型进行分析。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讨论需求分析的三种模型,即戴克·范特姆模型、拉里·康斯坦宾模型和极限编程模型。

一、戴克·范特姆模型

戴克·范特姆是美国软件工程领域的先驱,于1970年创立了软件工程学科。戴克·范特姆模型是将需求分析过程分成3个步骤:需求获取、需求分析和需求规范化。

1. 需求获取:这个步骤的目的是确定用户需要什么。需要进行用户调查、文档分析和市场调研等。

2. 需求分析:该过程是将已获取的用户需求转换为可执行的需求分析文档,具体包括输入、输出、功能和性能要求等。

3. 需求规范化:这个过程将需求规范化为计算机可执行的规范,具体包括需求表达式、测试用例和软件文档等。

二、拉里·康斯坦宾模型

拉里·康斯坦宾是敏捷软件开发领域的重要人物,他提出了需求开发生命周期模型。该模型将软件开发的过程分为6个步骤:识别、理解、规划、分析、设计和验证。

1. 识别:该过程的目的是识别需要解决的问题,了解软件的功能、性能和操作环境等。

2. 理解:这个过程让开发人员充分理解客户需求,包括了解需求的目标客户、价值、核心功能等。

3. 规划:该过程的目标是规划软件的开发计划,包括时间表、组织结构和开发方法等。

4. 分析:该过程的目的是将已确定的需求进行功能分析和数据分析等,形成详细的需求分析文档。

5. 设计:这个过程的目标是将需求分析文档转换为软件设计文档,包括软件架构、数据库设计和用户界面设计等。

6. 验证:这个过程的目标是验证运行的软件是否能满足用户的要求,包括功能测试、性能测试和用户体验测试等。

三、极限编程模型

极限编程是一种敏捷软件开发方法,注重团队合作、持续交付、测试驱动和重构等。在极限编程中,需求分析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可以采用三步法进行:收集、确认和探究。

1. 收集:这个过程的目的是从客户处收集需求,包括客户需求、用户需求和市场需求等。

2. 确认:该过程的目标是确保需求的正确性和一致性,需要与客户进行确认和探讨,保证需求的准确性和可行性。

3. 探究:这个过程的目标是探究需求的隐含限制和潜在问题,包括识别和解决潜在的矛盾、风险和不确定性等。

扫码咨询 领取资料


软考.png


网络工程师 资料下载
备考资料包大放送!涵盖报考指南、考情深度解析、知识点全面梳理、思维导图等,免费领取,助你备考无忧!
立即下载
网络工程师 历年真题
汇聚经典真题,展现考试脉络。精准覆盖考点,助您深入备考。细致解析,助您查漏补缺。
立即做题

软考资格查询系统

扫一扫,自助查询报考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