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DR(Memory Data Register)指的是CPU内部的寄存器,作用是存储内存中的数据。而机器字长指的是CPU一次可以处理的二进制数据的长度。在传统的计算机体系结构中,MDR往往被设计为与机器字长相等,因为这样可以保证CPU能够一次性读写整个字长的数据。但是,这种设计是否一定正确呢?本文将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
1. MDR与机器字长是否相等并不是绝对规定
在实际的计算机设计中,并不是所有的CPU都采用了MDR与机器字长相等的设计。例如,MC6809E处理器的数据总线宽度为8位,但它的寄存器组中却包含了两个16位的寄存器MD(Memory Data)和MF(Memory Flag),其中MD即可以存放8位的数据,也可以存放16位的数据。因此,MDR与机器字长是否相等,并不是绝对规定。
2. MDR与机器字长相等可以提高内存带宽利用率
如果MDR与机器字长相等,CPU可以一次性读写整个字长的数据,这样可以使得内存带宽得到最充分的利用,从而提高系统的性能。然而,如果MDR与机器字长不相等,CPU需要进行多次读写操作才能完成一次操作,这样会占用更多的总线带宽,并且增加了CPU的负担,降低了系统性能。
3. MDR与机器字长相等可以简化CPU设计
如果MDR与机器字长相等,CPU的设计可以更加简单。例如,在MIPS架构的CPU中,寄存器组中的寄存器都是32位的,而内存数据总线的宽度只有16位。如果MDR的位数不等于机器字长,那么就需要在CPU内部额外增加转换电路,将内存数据总线的16位数据扩展或收缩至寄存器组的32位数据。这样会增加CPU的成本和复杂度,降低CPU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4. 不同的应用场景可能需要不同的MDR位数
虽然在大部分传统计算机体系结构中,MDR都被设计为与机器字长相等,但是在某些应用场景下,也可能需要不同的MDR位数。例如,在DSP中,常常需要在处理定点数时使用不同的精度,这就要求MDR需要支持不同的位数。此外,在一些嵌入式设备中,为了节约成本和功耗,需要使用较小的MDR,例如8位或16位,来适应处理器与外设之间的通信需要。
综上所述,MDR位数是否等于机器字长并不是绝对规定,不同的CPU设计有不同的选择。一般来说,MDR与机器字长相等可以提高内存带宽利用率和简化CPU设计,但不同的应用场景可能需要不同的MDR位数。因此,在选择CPU时,需要根据具体的应用需求来进行权衡和选择。
扫码咨询 领取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