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据库设计中确定数据库存储结构是一个非常重要且基础的工作,直接影响到数据库的性能和扩展性。一个合理的数据库存储结构可以大大提高数据库的读写效率,减少数据冗余,提高数据安全性,同时也方便后期维护和扩展。
1. 基本原则
在确定数据库存储结构时,需要遵循以下几个基本原则:
1) 数据库设计要符合企业的业务规则,即根据业务需求来进行建表、建表的关系、属性、有效性和完整性约束规则的制定。
2) 数据库设计要符合数据的使用规则,即考虑用户的查询需求,在建立表的时候可以按照查询的方式来设计表,优化查询效率。
3) 尽量减少数据冗余,在设计数据库时要考虑数据冗余的问题,避免复杂的关联查询。
4) 数据库安全性要保证,要进行角色授权及密码安全等方面的设计。
2. 存储结构设计
在确定数据库存储结构的时候,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 数据库范式的选择。表的设计需要符合范式,到达第三范式或更高的范式有利于减少数据冗余和提高数据库效率。
2) 表的关系设计。不同表之间的关系需要根据业务需求来进行设计,有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等关系。
3) 数据类型的选择。合理的数据类型是优化数据库性能的关键,不同类型的数值所占的存储空间不同,同时在查询时也会有不同的特点。
4) 索引的设计。索引是优化查询效率的重要手段,在确定索引时需要根据查询的频率和类型来设计。
5) 视图的设计。视图是数据库的一个虚拟表,提供了一种简化数据操作的方式,需要根据查询需求来进行设计。
3. 性能优化
在确定数据库存储结构时,需要优化数据库的性能,以下是一些优化点:
1) 合理的表分区设计可以减少查询大表的时候的开销。
2) 确定合理的索引和索引类型,可以加快数据查询的速度。
3) 尽量避免全表扫描,可以使用条件查询或Limit限制返回的数据。
4) 合理的物理存储可以提高查询效率,例如将热数据和冷数据存放到不同的磁盘中。
5) 设置数据库缓存,可以加速数据的访问速度。
4. 数据库存储结构的维护
在数据库设计完成后,还需要进行数据库存储结构的维护,以下是一些维护的方法:
1) 定期备份数据库,保证数据的安全性。
2) 定期清理无用的数据和索引,提高数据库的查询效率。
3) 关注数据库日志,及时发现和处理数据库异常。
4) 定期更新数据库的统计信息,保证查询优化器的有效性。
扫码领取最新备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