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实验目的
通过本次实验,进一步掌握交换机基本配置的方法,练习交换机IP地址的配置、VLAN的创建、端口的配置及链路聚合等内容,加深对交换机原理的理解。
二、实验过程
1. 环境搭建
首先将三台PC连接至交换机的不同端口上,然后使用超级终端通过串口连接交换机,进入交换机命令行模式界面。
2. IP地址的配置
输入命令行“enable”,进入特权模式,再输入“configure terminal”,进入全局配置模式,输入“interface vlan1”命令并按回车键后输入“ip address 192.168.1.1 255.255.255.0”命令配置交换机的IP地址,并保存配置。
3. VLAN的创建
输入命令行“vlan database”进入vlan数据库配置界面,再输入“vlan 2”配置vlan ID,输入“exit”保存配置,最后通过“show vlan brief”命令查看vlan列表。
4. 端口的配置
将PC1和PC2的端口分别划入vlan 2中,输入“interface fastethernet 0/1”命令,进入fastethernet 0/1端口的配置界面,在该端口处输入“switchport mode access”命令将其设置为接入模式。再输入“switchport access vlan 2”的命令,将此端口归到vlan2。同理,对PC2端口进行配置。
5. 链路聚合
首先在交换机配置中显式地启用EtherChannel功能,输入命令“configure terminal”进入全局配置模式,输入“port-channel load-balance src-dst-ip”命令附带更改端口通道的默认负载平衡方法,然后在交换机上创建了两个链路聚合组,分别用于与PC1和PC2连接的两个端口。在交换机上启用链路聚合控制协议(LACP)。在与设备进行链路聚合之前,应先对其进行必要的初始化和配置,如关闭链路聚合之前所有的可聚合端口,使聚合的所有链接可以共享同一个链路聚合组等。
三、实验结果
实验结果表明,本次实验过程顺利,VLAN和交换机IP地址的配置、端口配置以及链路聚合均已实现。
四、反思
本次实验的反思如下:
1. 首先应该对实验环境中的各种设备和设备之间的连接关系进行充分了解,并定义合适的IP地址和对应的子网掩码,使得设备之间能够正常的互相通信。
2. 在实验过程中,在进行 vlan创建时,需要明确 vlan ID的范围,避免ID的重复;同时,在进行端口配置时,需要注意端口的模式设置以及划分的正确定义。
3. 在进行链路聚合组的创建时,需要特别注意Master和Slave的选择,以及链路聚合组的配置和初始化,这能够保证链路的稳定性和数据的可靠传输。
扫码领取最新备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