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计算机网络中,协议分层是一种将网络通信分为几个不同层次的方法,每一层负责不同的功能,而且在一个给定层次的通信中只与相邻层次进行交互。这种分层确保了网络协议的标准化和可配置性,因为每一层只需要关心自己的功能并与其相邻的层进行通信。
根据OSI模型和TCP/IP模型,互联网协议数据报(IP数据报)能够被归类在哪一层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因为不同的模型给予了不同的答案。接下来,我们将从多个角度分析,来找出IP数据报属于哪一层。
OSI模型视角
OSI模型是一个标准的参考模型,由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在1984年制定。它定义了七个不同的网络通信层次,分别是:物理层、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和应用层。其中,IP数据报被归类为第三层网络层,该层负责控制子网间的数据通信,并在不同的网络之间转发数据。
TCP/IP模型视角
TCP/IP模型是一个依据实际情况建立的协议体系结构,它由网络层和传输层两个层次组成,而且这两个层次同样被分成若干个子层。相对于OSI模型,显然TCP/IP模型给了更简洁的解释:IP数据报属于第二层网络层。
实际业界视角
在实际的网络应用中,人们通常倾向于认为IP数据报属于网络层。因为除了网络层没有其他层次的协议可以处理IP数据报,另外,在网络中处理IP数据报时,也要遵循因特网协议的所有要求。因此,现今大多数网络工程师都认为IP数据报属于网络层。
综上分析,无论是OSI模型、TCP/IP模型还是实际业界,对于IP数据报属于哪一层的问题都存在不同的看法。但是在实际运用时,以网络层作为IP数据报的分类似乎更为合理。
扫码咨询 领取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