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赛考试网
首页 > 软考 > 软件设计师

请用pv原语实现下面前趋图

希赛网 2024-01-04 13:32:07

PV原语是一种常用的同步机制,常用于进程间通信,常常被用于互斥、同步问题的解决。本文将分析如何使用PV原语实现一个前趋图。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下面给出的前趋图的含义和构成。

前趋图是一个有向图,其中每个顶点表示一个活动或事件,每个边表示活动间的关系。用于表示进程或操作的执行先后关系,常用于并发控制。下面给出的前趋图中有5个活动,它们是:

\begin{figure}[ht]

\centering

\includegraphics[width=6cm,height=4cm]{predecessor_graph.png}

\caption{前趋图}

\end{figure}

'1'表示任务A开始,'2'表示任务A结束;'3'表示任务B开始,'4'表示任务D开始,'5'表示任务B结束,'6'表示任务C开始,'7'表示任务C结束;'8'表示任务D结束。

显然,任务A的结束是任务B、C、D的开始条件,任务B结束条件是任务D开始条件。任务D结束是整个任务的结束条件。在并发控制中,我们需要依照这个前趋图的条件来确定不同任务在执行中的先后关系。

接下来,我们可以使用PV原语来实现这个前趋图。PV原语包括P原语和V原语,P原语用于资源的获取,V原语用于资源的释放。这里的资源就是表示不同任务之间的先后关系。

假设我们使用共享变量:startA, endA, startB, endB, startC, endC, startD, endD,分别代表任务A、B、C、D的开始和结束。然后我们分别为任务A、B、C、D编写如下的代码:

1. 任务A:

P(startA);

[A 进行任务A操作]

V(endA);

2. 任务B:

P(startB);

P(endA);

[A进行任务B操作]

V(endB);

3. 任务C:

P(startC);

P(endA);

[A 进行任务C操作]

V(endC);

4. 任务D:

P(startD);

P(endB);

P(endC);

[A 进行任务D操作]

V(endD);

这里的P(startA)表示任务A开始前,需要执行P操作,即等待startA资源的获取;V(endA)表示任务A结束后需要执行V操作,释放endA资源。在任务B、C、D中,都需要获取前一个任务结束时释放的资源,才能开始执行,这就保证了不同任务的先后关系,实现了前趋图中所要求的依赖关系。

总的来说,使用PV原语实现前趋图的方法是显然的,但是需要细心地分析任务之间的执行顺序,以确保执行的正确性。

文章

扫码领取最新备考资料


软考.png


软件设计师 资料下载
备考资料包大放送!涵盖报考指南、考情深度解析、知识点全面梳理、思维导图等,免费领取,助你备考无忧!
立即下载
软件设计师 历年真题
汇聚经典真题,展现考试脉络。精准覆盖考点,助您深入备考。细致解析,助您查漏补缺。
立即做题

软考资格查询系统

扫一扫,自助查询报考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