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质量是软件成功的关键之一,软件质量模型是评估软件质量的基础,软件质量模型包含了很多方面,其中质量特性是评估软件质量的核心。软件质量模型主要包括功能性、可靠性、可用性、可维护性、可移植性和效率等六大特性。
一、功能性特性
功能性是软件质量模型的第一大特性,指的是软件所提供的功能是否能够满足用户的需求。功能性特性可以分为正确性、完整性和适用性三个方面。
正确性是指软件的功能是否符合用户的需求,是否正常完成任务,是否能够正常处理数据,是否有意外情况等。
完整性是指软件是否包含所有的功能需求,是否所有的功能都能够正常使用。
适用性是指软件功能是否满足用户的需求,是否适用于用户所在的环境。
二、可靠性特性
可靠性是软件质量模型的第二大特性,指的是软件在一定条件下运行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可靠性特性可以分为成熟性、容错性和可恢复性三个方面。
成熟性是指软件的错误率和故障率是否低于所定义的标准,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改善。
容错性是指软件在受到意外情况下的容错能力,是否能够处理错误或异常情况。
可恢复性是指软件是否能够在受到故障情况下恢复到正常运行状态。
三、可用性特性
可用性是软件质量模型的第三大特性,指的是软件是否易于使用,用户是否能够轻松地学习和使用软件。可用性特性可以分为易学性、易操作性和用户界面设计三个方面。
易学性是指新用户能否在短时间内学会使用软件。
易操作性是指用户使用软件时能否容易完成各种操作。
用户界面设计是指软件的界面是否友好,能否让用户容易操作和理解。
四、可维护性特性
可维护性是软件质量模型的第四大特性,指的是软件是否易于维护和修改。可维护性特性可以分为可测试性、可修改性和可扩展性三个方面。
可测试性是指软件是否易于测试,是否可以快速定位和修复开发中的缺陷。
可修改性是指软件是否容易修改,是否能够快速且不影响其他部分修改出现的问题。
可扩展性是指软件是否能够适应未来的需求变化和新的环境。
五、可移植性特性
可移植性是软件质量模型的第五大特性,指的是软件是否能够在不同的平台和操作系统上运行。可移植性特性可以分为硬件可移植性、软件可移植性和数据可移植性三个方面。
硬件可移植性是指软件是否能够在不同的硬件环境下运行。
软件可移植性是指软件是否能够在不同的操作系统和编程语言环境下运行。
数据可移植性是指软件是否能够在不同的数据库环境下运行。
六、效率特性
效率是软件质量模型的第六大特性,指的是软件运行时所需的资源占用情况,包括时间和空间等。效率特性可以分为时间效率和空间效率两个方面。
时间效率是指软件在规定时间内处理数据的速度。
空间效率是指软件在规定空间内处理数据的能力。
扫码咨询 领取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