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信息化的迅速发展,数据库作为关键的信息存储和管理手段,已经越来越受到广大用户的重视。而想要搭建一个高效可靠的数据库,就必须要了解数据库的概念结构。本文旨在通过分析数据库的概念结构,从多个角度阐述概念结构设计的步骤。
一、数据库的概念结构
1.1 定义
数据是一切信息的载体,而数据库是一个结构化按照规则存储、管理和维护数据的集合,处于逻辑上下层级结构中的其中一层。在数据库中,数据根据其结构方式、性质、关联关系及其间的约束条件等被组织和管理。
1.2 对象
要想构建一个完整的数据库,必须包括以下对象:
- 实体(entity):数据的描述对象,如人、物、事、财务等。
- 属性(attribute):实体的描述,如人的姓名、性别、年龄、住址、电话等。
- 关系(relationship):实体之间的联系,如员工和部门之间的联系。
1.3 层次结构
在概念结构中,数据库采用一种分层结构体系,由上至下分为:
- 外模式(external schema):最上层,是用户对数据的可见部分,即用户的视图。不同的用户之间可能存在着不同的外模式。
- 概念模式(conceptual schema):中间层,用于描述数据库全局的逻辑结构,也是用户所看到的数据库逻辑结构层次。
- 内模式(internal schema):最底层,用于描述数据库物理存储结构。
1.4 数据库设计的重要性
需要清楚的是,数据库的概念结构是数据库设计的基础。这是因为在设计数据库时,设计人员必须同时考虑到业务需求和系统实现两个方面。因此,数据库设计既要满足用户的需求,也要符合计算机程序的整体结构和功能。
二、概念结构设计的步骤
2.1 需求分析
首先要明确数据库的使用对象、大小、性质、问题和关系。这个阶段的详细任务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 明确用户的需求,搜集一定的数据信息。
- 分析数据的共性和个性,明确数据的正确性、完整性和安全性要求。
- 确定数据的操作类型(添加、删除、修改、查询),以及大致的数据量和容量等。
2.2 概念设计
在需求分析的基础上,对数据进行逻辑分析和处理,形成合理的表达数据的概念模型。具体内容包括以下步骤:
- 选择数据模型,如层次模型、网状模型和关系模型等等。
- 根据企业数据特性,确定数据表的内容和属性,再进一步抽象出各实体的联系。
- 通过完成实体联系图和数据流图,找到尽可能多的功能型关系。
2.3 逻辑设计
根据概念设计中获得的概念模型,将其转换为实际的空间数据库,可具体实现步骤:
- 用统一的记录格式表示概念模型中提取出来的各实体和实体联系。
- 根据应用需求用SQL语言或其他数据定义语言建立表,以及定义关系的完整性和约束条件。
- 对逻辑模型进行检查和修正,可能拆分表调整关系。
2.4 物理设计
编写数据库实现的实际存储方案及其相关兼容程序,步骤如下:
- 设计物理模式。物理模式是指将逻辑模型所描述的数据库转化为实际存储空间的存储方案。
- 确定存储设备和容量,并进行规划合理的数据存储策略。
- 建立索引,以提高数据库系统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