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合期望理论(Expectancy Theory)是对人类行为的一种解释,是由美国心理学家victor vroom于1964年提出的。 简单来说,符合期望理论指出,一个人的动机水平取决于三个基本要素:期望、效价和工具性,即E -> P -> O。
期望(Expectancy),是指一个人认为自己可以通过付出某种努力去达到某个目标的可能性大小。 例如,如果你认为你可以通过学习把成绩提高20分,那么你的期望就是20分。
效价(Valence),是指一个人对达到某个目标的重要性,或目标达成后所带来的回报的评价。效价是一个人对目标是否有价值的看法。例如,如果你觉得提高成绩能够提高你的前途,那么你对这个目标的效价就很高。
工具性(Instrumentality),是指达成某个目标所需要的努力与实际达成目标之间的关系。例如,如果你认为只靠努力学习是无法改变成绩的,那么工具性就无法实现。
从多个角度分析:
帮助员工激发动力:
符合期望理论可以帮助企业领导激发员工的积极性。通过提高员工达成目标的期望,提高目标对员工的效价和增加员工的工具性,领导可以创造出更具有激励性的环境,从而提高员工生产力。
提高学习效果:
符合期望理论对于教育方面也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当学生认为自己付出的努力可以换取较好的成绩(期望),并且认为这个成绩非常有价值(效价),并且努力学习确实可以取得更好的成绩(工具性),那么学生的学习效果会提高。
员工满意度:
可以通过符合期望理论来提高员工的满意度。 如果员工对达成目标的期望很低,那么他们可能会对工作失去兴趣。管理者可以通过使员工了解他们可以实现什么,来提高他们的期望。如果员工认为他们做的工作很有价值,并且他们的努力和成果是被重视和奖励的,那么他们的效价也会提高。最后,如果员工认为他们的努力可以在他们的薪水和职业道路上得到回报,那么工具性会提高。
扫码咨询 领取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