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赛考试网
首页 > 软考 > 系统分析师

动态规划算法的基本步骤

希赛网 2023-12-08 12:35:02

动态规划(Dynamic Programming,简称DP)是解决多阶段最优化决策问题的一种常用方法。它是为了解决古老的“最短路”问题而提出的,并被广泛应用于网络优化、图像处理、自然语言处理、生物信息学以及人工智能等领域。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分析动态规划算法的基本步骤,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DP算法。

1. 问题的建模

动态规划的第一步是把问题建模成可递归求解的子问题形式。通常,我们需要定义状态,即表示问题规模的变量;状态转移方程,即将原问题转换成子问题的表达式;初始状态和边界条件,即定义状态变量的初始值和结束条件。例如,最短路问题可以通过定义状态为到起点点的最短路径,通过状态转移方程计算出到每个点的最短路径并更新状态。

2. 状态的存储

由于动态规划算法需要频繁地访问和更新状态,因此需要为状态开辟存储空间。状态的存储方式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将状态存储在数组中,例如,在求解最长公共子序列问题时,我们可以定义一个二维数组c[i][j]来存储两个字符串前i个字符和前j个字符的最长公共子序列长度;另一种是使用滚动数组的方式,即利用状态转移方程中的某些变量的滚动性质,从而节省存储空间。例如,在求解背包问题时,我们可以使用滚动数组,只保留两个状态数组即可。

3. 状态转移方程的设计

状态转移方程是动态规划算法的核心,也是比较困难的一步。一般来说,状态转移方程需要满足无后效性、最优子结构和重叠子问题三个条件。无后效性表示在某个状态确定后,无论之后决策如何,都不会影响这个状态之前的决策结果。最优子结构表示问题的最优解包含子问题的最优解。重叠子问题表示子问题之间具有重叠的性质,即子问题的求解结果会被反复利用。

4. 算法的实现

动态规划算法的实现通常有自底向上(Bottom-up)和自顶向下(Top-down)两种方式。自底向上的实现是从小规模问题开始逐步扩展到大规模问题,逐步求解所有子问题,直到求出原问题的解。自顶向下的实现是从大规模问题开始,递归划分出子问题,逐步深入,直到求解小规模的子问题。两种方式的选择取决于具体的问题和算法设计。

5. 结束条件的判断

动态规划算法需要确定结束条件,以保证算法能够结束。结束条件需要根据具体问题和算法设计进行判断。例如,在求解最长公共子序列问题时,结束条件是当子序列长度为0时即可结束递归。

6. 时间和空间复杂度的分析

动态规划算法的时间和空间复杂度都与子问题的数量和规模有关。时间复杂度通常是O(n²)或O(n³),其中n表示问题的规模。空间复杂度也通常是O(n²)或O(n³),取决于状态的存储方式。在实际使用中,我们需要根据问题规模和硬件资源的限制选择适当的算法和实现方式。

系统分析师 资料下载
备考资料包大放送!涵盖报考指南、考情深度解析、知识点全面梳理、思维导图等,免费领取,助你备考无忧!
立即下载
系统分析师 历年真题
汇聚经典真题,展现考试脉络。精准覆盖考点,助您深入备考。细致解析,助您查漏补缺。
立即做题

软考资格查询系统

扫一扫,自助查询报考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