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审方案是企业内部管理的基础性文档之一。它是企业内部控制、管理和合规的重要参考,实现对企业业务运作的有效监督和管控。通常情况下,内审方案应由企业内部审计部门或专职内审人员编制,并应有领导层的明确认可和支持。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分析内审方案的基本内容,以期为读者提供全面的认识和了解。
1. 内审方案的制定目的
内审方案的制定应以企业的法律、法规和规章为基础,充分考虑自身的实际情况和需要,明确内审工作的目标和职责。通常情况下,内审方案应包括:
- 审计范围:明确内审工作的范围和内容,制定审计计划,并确定审计重点和难点;
- 审计对象:明确审计对象的范围、种类和数量,包括部门、业务、账户等;
- 审计标准:遵循国家法律法规和企业内部规章制度,依照财务、业务、管理等不同领域制定审计标准;
- 审计方法:采用不同的审计方法和技术,包括问卷调查、文件审核、实地检查、数据分析等;
- 审计周期:根据内部控制的实际需要制定审计周期,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
- 审计报告:形式化地表述内审的结果,包括问题阐述、分析、结论和建议等。
2. 内审方案的编制流程
内审方案的编制应按照有序性、系统性和科学性的原则,遵循下列流程:
- 策划和准备:明确内审方案的制定目的和编制要求,确定项目组的人员和职责,准备所需的相关文献资料和数据;
- 初步审查:评估审核政策、标准和程序的完整性和一致性,确定审计目标和标准;
- 建立内部控制框架:制定审计计划,明确审计过程中需要涉及的因素,统筹规划审计售后服务;
- 开始审计工作:执行好各项审计方案,包括收集和整理资料、测试控制措施、识别缺陷和不妥之处;
- 内审方案的最终报告:收集,整理和准备内审报告,通过单独讨论,向企业管理层和董事会呈现结果并给出改善建议。
- 执行改善计划:改善计划通常由管理部门领导开展,包括制定、执行和监控内部控制的改进。审计员可以就改善计划与管理者合作、提供意见。
3. 内审方案的实施
内审方案的实施是审计员根据编制的内审方案,在组织内部开展内审工作的过程。在实施内审方案的同时,审计员应遵循以下原则:
- 客观性原则:内审工作应以客观的态度进行,不受任何非正式因素的影响,例如,个人关系、个人利益等;
- 保密性原则:对于内审发现的问题,狠批应如实详述,但应尽可能保证信息的机密性;
- 专业性原则:内审工作应该基于内审员的专业技能和知识宝库,以充分探求、发现和纠正内部控制缺陷。
总结
本文通过从制定目的、编制流程和实施原则等多个角度分析,展现了内审方案的基本内容。内审方案是企业内部控制管理的重要参考,对于保障企业的合规和有效运作具有重要意义。
扫码咨询 领取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