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赛考试网
首页 > 软考 > 信息系统管理工程师

编译与解释的根本区别

希赛网 2023-11-10 16:18:41

编译和解释是两种将高级语言转换为机器语言的方式。虽然它们的终极目标相同,但它们的过程、原理、适用范围等方面存在根本的区别。在本篇文章中,我们将从多个角度对编译与解释的区别进行分析。

1.概念及过程的不同

编译器将整个源代码作为输入,在一次执行中将其转换为等效的目标代码,然后将其保存为单个可执行文件,因此我们可以将编译过程视为一个处理静态文本文件的过程,将源代码翻译成机器可执行的二进制代码。

相反,解释器将源代码逐行翻译成机器代码,并立即执行它。 每行代码可以逐个执行,这使得调试更为容易,但代价是在每次执行时都要进行翻译和解释,因此解释效率相对较低。

2.运行效率的差异

由于编译器可以在运行程序之前预处理整个应用程序代码,所以编译后的代码可以直接在硬件上运行,因此它的运行效率相对较高。 与此形成对比的是,解释器必须依次解释每个语句,并且每个语句的解释都要在内存中完成,因此运行效率比编译器慢很多。

3.平台的依赖性

编译器根据目标机器生成可执行文件,这使得它对编译目标的平台存在依赖性。 要在不同的系统架构上运行程序,必须使用不同的编译器,并生成不同的可执行文件。 与之相反,解释器对运行环境没有这种依赖性。 我们可以在任何系统上以相同方式解释和运行源代码。

4.编译器需要的内存空间

编译器需要大量内存来处理整个代码段并生成中间文件,这使得编译器需要高内存容量的系统支持。此外,当输入代码非常大时,编译器的工作时间也会增加。 解释器在执行源代码时通常只会将当前需要的指令读入内存,因此需要的内存空间相对较小。

5.程序设计的适用范围

解释程序的设计适用于动态语言,如Python、JavaScript和Ruby,因为这种语言可以在代码执行期间随时更改类型和值。 对于静态语言,如C++和Java,编译器能够在编译时检查类型和值。此外,编译器可优化对于类型安全、可操作性和效率的静态模式,特别是在我们可以利用编译器对代码进行诸如静态分析、优化和边界检查这样的处理时。

综上所述,编译与解释虽然最终目的相同,但在过程、原理、运行效率、平台依赖性、内存空间和程序设计等多个方面都存在根本区别。因此,在选择编译或解释过程时,应根据具体需求进行选择。

扫码咨询 领取资料


软考.png


信息系统管理工程师 资料下载
备考资料包大放送!涵盖报考指南、考情深度解析、知识点全面梳理、思维导图等,免费领取,助你备考无忧!
立即下载
信息系统管理工程师 历年真题
汇聚经典真题,展现考试脉络。精准覆盖考点,助您深入备考。细致解析,助您查漏补缺。
立即做题

软考资格查询系统

扫一扫,自助查询报考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