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系统管理工作主要是优化IT部门的各类管理流程,并保证能够按照一定的服务级别,为业务部门高质量、低成本地提供IT服务。
根据《信息系统管理工程师考试大纲》与历年试题分布,本章重点讲述:
系统运行
各类应用系统的运行管理
运行计划的制订与调整
运行操作过程的标准化
消耗品管理、数据输入输出管理、存档与交付管理
系统运行管理报告
用户管理
用户注册管理及其管理方法
用户管理报告
操作管理
系统操作指南
作业管理
作业运行的分析改进
操作员组的管理
计费管理
计费系统
计费数据的收集、收集计费数据的工具
计费单位与计算方法
事后付费与事前付费的差别以及各种措施
成本管理
系统运行成本
系统运行费预算和决算
系统运行成本的管理
用户方成本
人员管理
职责系统
职工教育与培训
外包管理
分布式站点的管理
分布式系统常见的问题
分布式系统的运行管理
采用运行管理系统
系统运行管理中的问题与措施
运行支持系统、远程运行系统、自动运行系统、无人系统操作
分布式系统中运行管理系统的使用
系统管理标准
划分系统管理标准的范围,确定系统运行标准项目
运行操作过程标准、工作负载标准
对监视运行状态的管理
系统更新管理
分布式系统操作过程的标准化
标准的修订
10.1 系统运行
1.系统管理分类
IT系统管理的主要工作是优化IT部门的各类管理流程,按照一定的服务级别为业务部门(客户)提供高质量、低成本的IT服务。可以按照下述两个标准予以分类:
⑴按系统类型分类
①信息系统:企业的信息处理基础平台,直接面向业务部门(客户)。
②网络系统:企业的基础架构,是其他方面的核心支撑平台。
③运作系统:企业IT运行管理的各类系统,是IT部门的核心管理平台。
④设施及设备:IT系统的外围设施及硬件设备,包括专门用来放置计算机设备的设施或房间。
⑵按流程类型分类
①侧重于IT部门的管理:主要是对公司整个IT活动的管理,保证能够高质量地为业务部门(客户)提供IT服务。
②侧重于业务部门的IT支持及日常作业:主要是业务部门IT支持服务,保证业务部门(客户)IT服务的可用性和持续性。
③侧重于IT基础设施建设:主要是建设企业的局域网、广域网、Web架构、Internet连接等。
2.系统管理规范化
系统管理规范化涉及到人员职责、操作流程等方面标准的制定,并进行有效的标准化。企业IT部门除了管理IT部门组织结构及职责之外,还应该详细制定各类运作管理规章制度,主要包括两部分:与用户信息相关的IT支持作业方面的规范制度、由IT部门执行的以提供高质量IT服务为目的的管理流程。
3.系统运作报告
系统运行过程中的关键操作、非正常操作、故障、性能监控、安全审计等信息,应该实时或随后形成系统运作报告,并进行分析以改进系统管理水平。这类报告主要包括下述几种:
⑴系统日常操作日志:记录足以形成数据的信息,为关键性的运作提供审核追踪记录,并且保存合理的时间段。
⑵性能/能力规划报告:收集并分析关于系统性能、能力和成本的历史数据,定期形成月度、年度性能报告,并进行趋势分析和资源限制评估,在此基础上增加或调整其IT能力。
⑶故障管理报告:记录有关问题的统计数据,可供管理层对反复发生的问题进行根本原因的分析,并寻找改进的机会。此外,对于每次故障处理应该进行数据记录和归类,包括内容有:目录、影响度、紧迫性、优先级、解决方法等。
⑷安全审计日志:记录用户使用计算机网络系统进行所有活动的过程,是提高安全性的重要工具。审计记录应包括以下信息: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引发事件的用户、事件的类型、事件成功与否。常见的审计记录包括:活动的用户帐号和访问特权、用户的活动情况、未授权和未成功的访问企图、敏感命令的运行等。
扫码咨询 领取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