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计算机硬件的发展,多核、多线程的计算机已经成为主流。在这样的计算机上,开发者们需要更加注重程序的并发执行,以充分利用计算机的性能。而前趋图(DAG,Directed Acyclic Graph)则是一种常用的并发执行程序的表示方式。在本文中,我们将从多个角度分析如何根据前趋图来写并发执行程序。
前趋图是一种由有向无环图组成的数据结构,其中节点表示任务,边表示任务之间的依赖关系。在前趋图中,节点按照执行顺序排列,且每条边都是从前面的节点指向后面的节点。因此,前趋图中不会存在环,这就保证了其中的任务可以按照一定的顺序被执行,而避免出现死锁等问题。
在使用前趋图来写并发执行程序时,我们需要先将前趋图转换成一条顺序执行的任务列表。这个过程可以使用拓扑排序算法来完成。拓扑排序算法使用逆拓扑序(reverse topological order)来对前趋图进行排序,使得每个节点的所有前趋节点都出现在该节点之前。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将排在前面的节点作为任务的先决条件,等前面的任务完成之后才能执行接下来的任务。
在排好顺序的任务列表中,我们可以使用多线程来并发执行其中的任务。为了保证并发执行的正确性,我们需要使用互斥锁(mutex)等机制来避免不同线程之间的竞争问题。一种可行的方案是,在每个任务中加入互斥锁,使得同一时间只有一个线程可以执行该任务。另外,我们也可以使用条件变量(condition variable)来实现等待和通知线程的机制,以避免过多的线程阻塞等问题。
另外,在写并发执行程序时还需要考虑到任务之间的依赖关系。如果前面的任务没有执行完成,后面的任务就不能开始执行。因此,我们需要在每个任务结束时,通知其它依赖于该任务的任务已经可以开始执行了。这个过程可以使用条件变量来实现,当某个任务结束后,我们可以通过条件变量通知等待在该任务上的所有线程。
最后,为了保证并发执行程序的效率,我们还需要考虑到任务的调度问题。一种可行的方案是使用线程池(thread pool)来管理所有的线程。线程池维护一个特定数量的线程,在某个任务可执行时,从线程池中选择一个空闲的线程来执行该任务。这样可以避免线程频繁创建和销毁的问题,从而提高程序的效率。
本文从前趋图转换成任务列表,互斥锁和条件变量的使用,任务的依赖关系以及任务的调度等多个角度,对如何根据前趋图来写并发执行程序进行了详细的分析。通过这些技巧,我们可以更好地利用计算机的性能,实现更高效的程序。
扫码领取最新备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