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EEE 802.5是指Institute of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s Engineers组织发布的标准,规范了高速局域网和环形拓扑结构的网络数据传输方式。要想了解IEEE 802.5,需要先了解什么是局域网和环形拓扑结构,以及其与其他网络拓扑结构的比较。
局域网是指在相对较小的范围内,如一个建筑物、工作场所、或校园内部,由若干计算机互联成的通信网络。而环形拓扑结构则指的是有多个设备按照一定的顺序链接起来,形成一个圆形的连接结构,数据按照一个固定的方向传输。相比于其他拓扑结构,环形拓扑结构具有一些独特的优点和缺点。比如,在环形拓扑结构中,每个设备都必须等待前一个设备处理完才能传送数据,因此,整个网络的速度受到其中最慢的那个设备的限制。同时,环形拓扑结构具有较强的抗干扰能力。
IEEE 802.5规程进一步规范了以环形拓扑结构为基础的局域网的数据传输方式。其中,IEEE 802.5规定了MAC(Media Access Control,媒体访问控制)子层中,帧的格式、传输方式、以及如何“抢占”公共信道等问题,以确保各设备之间的数据传输顺畅。同时,IEEE 802.5还规定了拓扑结构、信号电平和信号传输速率等其他的一些参数。
为了便于理解,下面我们从三个角度来分析IEEE 802.5规程定义了。
一、网络拓扑结构:
IEEE 802.5规程定义了环形拓扑结构作为局域网的基本拓扑结构,并指定规范了环形拓扑结构下各项参数的数值范围。同时,IEEE 802.5规定,在局域网中,环路的最大长度应不超过100米,且环路中每个设备的最大距离不得超过2.5米,从而保证了网络的传输质量和可靠性。
二、数据传输方式:
IEEE 802.5规程规定了媒体访问控制(MAC)子层的数据传输方式,主要由以下三个阶段组成。
1. 前导码:前导码是用来传输定位信号,它的作用是让每个节点都能检测到数据包的到来。
2. 帧起始分隔符:起始分隔符是MAC子层数据帧的开始标志,标志着当前一帧的传输开始。
3. 报头、数据和帧尾:数据帧的报头包含了源地址、目标地址、长度等信息,数据则是被传输的正文部分,附带的一些其他信息包括校验码和帧尾。
三、通信方式:
IEEE 802.5规程中,通信采用不同的访问方法,主要包括三种:
1. 抢先访问:当某个节点需要发送数据时,它会首先检查链路是否空闲。如果空闲,它就发送数据,否则就继续等待直至链路为空闲为止。
2. 轮询访问:由主站进行轮询式访问,从而实现时分复用的效果。
3. 混合访问:混合访问方式结合了抢先和轮询两种方式,从而兼具它们的优点。
扫码领取最新备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