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安全是当今信息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信息系统作为信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得到保护。信息系统安全保护等级分为是我国信息安全领域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将从背景、等级划分、保护措施等方面进行分析。
一、背景
早期的信息系统安全保护等级分为主要是为了军事安全和国家机密需要而设立的。不过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犯罪的增长,信息系统保护等级分析逐渐融入国家整体信息安全体系中,并逐步扩展到了金融、电信、医疗、教育、工业等各个领域,保障了国家信息安全。
二、等级划分
信息系统安全保护等级是中国国家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等级划分主要通过对不同的信息系统安全保护要求的量化评估等级,分成了五个等级,即由低到高1、2、3、4、5级,其中1级为最低,5级为最高。不同等级要求的安全防护措施不同,需要依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三、保护措施
1. 1级保护措施
1)电子邮件加密软件;
2)固定防火墙和入侵检测系统;
3)设立网络安全协调机构,实现网络安全事件的应对和管理。
相应的安全防护要求相对较低,属于信息安全保护等级的最低等级,一般适用于一些对信息安全要求低的领域。
2. 2级保护措施
1)使用密码学技术加密;
2)简单入侵检测系统;
3)定期安全审计。
等级比1级提高了,保护要求也相应地提高。
3. 3级保护措施
1)使用防火墙,限制网络访问及使用权限;
2)使用电子加密媒体和跨存储加密;
3)建立完整的安全管理制度。
3级信息防护措施相对较高,对信息防护的要求相应较高,适用于一些比较重要的信息系统。
4. 4级保护措施
1)完善的风险管理和应急预案;
2)全面的加密技术和合理的网络拓扑结构;
3)严格的安全审计制度和访问控制权限管理。
4级等级的安全要求非常高,主要涉及代表国家利益或重要行业利益的关键信息系统。
5. 5级保护措施
1)强大的密码管理制度;
2)访问控制和用户管理;
3)完整的安全审计日志。
5级安全策略主要用于国家级、网络防卫等特殊领域的保密和安全事件的追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