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年来的大学评级中,“双一流”正在成为越来越受到关注的一个概念,它意味着高校在学科和综合实力方面达到了国际上领先水平。如今,有很多本科高校正在努力争取“双一流”的称号,其中,北京工商大学是否有望成为其中的一匹黑马?
从校史与规模方面看
北京工商大学原名北京工业经济学院,成立于 1950 年,是新中国建立后北京市创办的第一所高等经济学院。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和教育事业的发展,学校逐渐扩大,成为一所集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文学、理学、工学、艺术学于一体的多科性大学。目前,学校已成为一所具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本科高校,拥有19个学院和2个直属部门,开设本科专业51个,涵盖了人文、社科、理工、管理等多个领域,并设置了13个硕士学位授权类别和1个博士学位授权类别。从这些角度来看,北京工商大学已经具备了成为“双一流”的基本条件。
从学科建设看
学科建设是高校成为“双一流”的关键因素之一。作为一所综合性大学,北京工商大学在多个学科领域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例如,学校于2007年被教育部确定为“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高校之一,这也意味着学校在经济、管理、人文社会科学等方面有着扎实的基础。在近年来的学科布局中,学校也相继建设了专业类别丰富的学科和研究所, 如“北京工商大学卫生管理与政策研究中心”、“智慧工厂技术中心”、“公共安全与突发事件管理研究中心”等,这些学科和研究所的建设无疑有助于学校更加系统化、专业化地提升自身的学科实力,有益于成为“双一流”的顶尖高校。
从国际化程度看
作为一所高等教育机构,国际化程度是评价一所高校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准之一。作为国家“双一流”高校建设单位之一,北京工商大学努力探索并推广国际化教育,在招生、教育和科研等方面进行着努力。例如,学校在落实国家“双一流”建设中也在不断引进新兴的国际化教学理念,通过与国外大学的合作交流,加强教师和学生的国际化交流,不断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
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需要考虑,那就是与国际领先高校对比效果。国际领先高校许多的研究领域和创新发展都已影响全球,这样在对比这些领域时,能够看出北京工商大学在决策、创新等方面的缺乏并不逊色于其他同等级别的学校。
综合来看,北京工商大学的综合实力在不断提高,但是否能够成为“双一流”高校,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学校的发展策略与规划,还有是否有足够的资源和资金投入。在“双一流”高校的选拔过程中,除了许多硬性的要求以外,还涉及到高校自身的文化贡献和产品价值等一系列因素。
总结
北京工商大学已经成为一所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本科高校,并取得了不少的科研和教育成果,已经为成为“双一流”高校打下了基础。但是,要想成为真正的“双一流”高校还需要在未来的经费和人才投入、学科建设与发展、外部影响力等方面取得更显著的发展,建立更为完善的质量保障体系,提升自身的综合实力。北京工商大学需要借助“双一流”高校评定的政策红利,大力发展创新型人才体系,培育具有全球视野和国际竞争力的优秀人才,更有效地向国内外传递优秀的教育理念与种子,最终成为国内乃至国际教育界的佼佼者。